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用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欧美发达国家用几百年才实现的工业化进程,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成功追赶的典范。除了外向型政策和鼓励创新外,强有力的质量基础设施支撑是其实现快速追赶的关键原因。
从发展历程看,韩国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可大致分为初步探索、发展成熟、持续完善和全面转型4个阶段。上世纪60年代,在颁布第一个经济发展5年计划的同时,韩国开始致力于质量基础设施的初步构建。1961年,韩国制定了《产业标准化法》和《度量衡法》,这些法案规定了国内工业产品的标准规格体系,以改善和确保采矿和制造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1963年,韩国加入ISO/IEC,建立了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相适应的框架,并通过实施韩国国家标准(KS)标志认证体系扩大国家标准的使用范围。20世纪80年代,韩国签署了TBT协定,修订了《产业标准化法》,制定了5年工业标准化计划,持续推进技术型产业和信息、生物等新技术产业的标准化,一个较为成熟的国家质量设施体系基本形成。2000年开始,为了适应韩国经济的创新发展需求,韩国持续制定了4次“国家标准基本计划”,推动韩国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随着韩国“创造经济”和“制造业创新3.0战略”的实施,2021年韩国发布了第5个“国家标准基本计划”,提出“通过数字标准向领先型经济转变”的愿景和“跻身数字标准世界四强”的行动目标,积极推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转型。
《大韩民国宪法》第127条第2款确立了韩国的国家标准制度。为落实这一制度,韩国建立起了支撑标准制度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法律体系,包括《国家标准基本法》《工业标准化法》《计量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等。其中,《国家标准基本法》于1999年2月出台,这一法律明确了韩国国家标准制度的建立、运行和管理要求,为韩国质量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了顶层制度保障。根据《国家标准基本法》,韩国国家标准制度涉及成文标准、标准物质、计量、校准、符合性评定、实验室认可等方面。此后,该法于2009年到2018年进行了7次修订,以促进科技创新、工业结构升级,支持向信息社会转变。
《国家标准基本法》规定了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相关要素(标准化、计量、合格评价)的基本运行体系。第二章规定了国家标准审议委员会的成立和运作、国家标准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等事项。第三章规定了有关计量单位、基准单位、衍生单位和国际单位制度以及计量标准有关制度的建立等内容,明确了为建立国家标准体系奠定基础的计量相关制度和事项。第四章规定了标准体系运行的各项事项,如国家标准体系的全面控制、合格评定体系的建立、产品认证、实验室的认可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等。
此外,韩国各部委和部门可以根据《国家标准基本法》颁布个别法律,以适应各部委或部门的运行系统要求。例如环境部的《环境测试和检查法》,食品和药物安全部的《食品和药物工业测试和检查法》等。
在标准化领域,管理机构按照组织性质分为政府机构和公共机构。政府机构包括韩国技术标准署(KATS)和工业标准审议会(ISC),公共机构包括韩国标准协会(KSA)、韩国电气协会(KEA)等。KATS是韩国国家标准机构(NSB),始建于1883年,隶属于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其主要职责包括:管理KS,管理ISC的组织和运作,代表韩国政府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太平洋地区标准大会(PASC)等国际和区域标准化活动等。KATS内设有标准政策局、产品安全政策局、合格评定政策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事务局4个局,其中标准政策局代表KATS负责国家标准的管理。ISC主要对提交KATS的标准草案进行研究、审议,并将通过审议的标准草案批准为KS。KSA依据《工业标准化法》成立,依据授权负责KS的认证和传播。
在计量领域,韩国标准科学研究院(KRISS)是由政府资助的、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下属的科学技术研究院。KRISS始建于1975年,负责贯彻执行基本单位、传播国家计量标准、研究开发计量标准和计量科学与技术,以及参与计量标准的国际比较等,以推动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KRISS由510个实验室构成,其中国家校准实验室164个,机构内部设置的校准实验室346个,涵盖物理计量科、生活质量科、先进技术科、标准服务科、知识资源管理服务科等6个学科。
在合格评定领域,KATS管辖的韩国实验室认可机构(KOLAS)是经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认可的国家认可机构(NAB),负责校准、测试、检验、能力测试、医疗测试和标准物质生产机构的认可体系的运行。此外,KOLAS负责与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标准化方面的合作和交流。产品认证机构的认证和后期管理等认证事宜通过韩国产品认可机构(KAS)进行。
韩国的《国家标准基本法》《工业标准化法》《计量法》构成了内在统一、相互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其中《国家标准基本法》为韩国建立完整的质量基础设施奠定了顶层法制基础。反观我国,除新《标准化法》于2017年进行修订外,计量和合格评定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主要建立于上世纪80年代,已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而近些年来相关领域出台的政策又多是短期化和部门化的,难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整体性的制度安排。因而,在法律和制度建设方面,亟需探索建立内在统一、相互协调的质量发展政策和法律规范体系,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统一的政策指导和法律保障。
韩国分别于2000年、2006年、2010年、2016年及2021年制定了5次“国家标准基本计划”,有力引领韩国质量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并助推面向未来的转型。我国2021年发布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及今年2月发布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为质量发展工作绘制了宏伟蓝图,下一步需完善战略的实施和评估机制,动态改进质量发展相关战略的推进落实,使质量基础设施真正成为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助推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护航舰和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在质量基础设施领域,韩国建立起了覆盖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韩国质量管理政策始终把人员培训放在第一位,任何一个市场参与个体都需要进行通用知识的培训和岗位培训,获得资格证后才能上岗。在标准化领域,韩国建立了一套覆盖大、中、小学直至职业教育的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标准化专业人才胜任力评价体系。对于我国而言,一方面需加强建设覆盖面广、专业性强、可量化评估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需加大高层次计量领军人才、国际标准化人才等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力度。
韩国从顶层设计、组织机构、人才和经费等多方面形成“组合拳”,大力推进质量基础设施的国际化,进而提高韩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我国的标准化国际合作深入拓展、开放程度显著增强,但在计量领域面临着国际测量技术规则与格局重构的挑战,在合格评定方面的深度对接与合作机制尚未形成。整体而言,我国质量基础设施国际化与质量强国建设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而,仍需进一步打通国际和国内质量基础设施的连接通道,为“一次测量、一张证书、全球通行”提供更为扎实的技术保障,助力产业竞争力提升。